前言:為什麼用文學名著學英文? 學英文不只是背單字、學文法,透過文學名著,能更深入地體驗地道的英文表達,並在文字裡感受經典作品的文化和英文的演變。莎士比亞被稱為 the Bard of Avon(埃文河畔的吟遊詩人),其創作的四大悲劇與四大喜劇更是英語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今天,我們將從《李爾王 King Lear》出發,透過「翻譯—劇中情境—詳解句子—應用句子」的方式,帶你學習經典台詞,提升英文語感! 需要注意的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使用的是 16、17 世紀的英語,與現代英文有一定差異;如 thee/you、art/are 等古英語詞彙。透過註解或翻譯為現代英文即可掌握。 一、走進《李爾王》:了解背景與文化價值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劇情圍繞一位年邁的國王李爾及其三個女兒的家庭與政治鬥爭展開。 故事的開端,李爾決定在晚年將國家分給三位女兒,並通過一場公開的「愛的測試」決定分配比例。大女兒高納瑞與二女兒里根言詞誇張,博得父親青睞;然而,誠實的三女兒科迪莉婭因拒絕奉承而被父親斥退,國家由高納瑞和里根瓜分。隨著劇情發展,兩位大女兒的野心逐漸暴露,導致國家陷入內亂,而李爾則在受排擠和背叛後走向瘋狂,直至最終悲劇性的結局。 清教徒革命之後,《李爾王》中隱含的虛無主義(Nihilism)思想讓許多劇院對它望而卻步。在那段時間,上演這部劇時常被改編以淡化其沉重的色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部作品的深刻內涵開始受到廣泛認可,並逐漸被視為莎士比亞最偉大的創作(沒有之一)。 許多著名的演員都曾挑戰李爾王一角,但普遍認為只有年齡與經歷相符的表演者,才能充分展現這個角色所要求的情感深度與人生智慧。這部悲劇以探究人類苦難和親屬關係的複雜性著稱,揭示了深刻的人性掙扎和家庭矛盾。 劇作家蕭伯納曾評價道:「沒有人可以寫出比《李爾王》更加悲慘的戲劇了。」概括了此劇的悲劇本質,也彰顯了它在戲劇史上無可撼動的地位。 二、五句經典名言:翻譯 / 劇中情境 / 詳解句子 1."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it is to have a thankless child!" 翻譯 「比蛇牙還鋒利的,是忘恩負義的子女!」 蛇在西方多象徵背叛,此句以毒蛇利牙比喻遭至親冷漠或背叛的痛苦,強烈地表達出遭受至親至友冷漠或背叛時的巨大痛苦。 劇中情境 李爾王在被高納瑞和里根冷酷對待後發出這句感嘆。在悲痛與失望之中,嘆息自己養育的孩子對自己毫不感恩,其傷心程度就像被毒蛇咬了一口般刺痛。 詳解句子 語法重點 "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使用了 How 引導的感嘆句,形容詞 sharper 帶出強烈的情感對比。 關鍵詞解釋 serpent’s tooth: 蛇牙,象徵傷害或背叛。 thankless child: 忘恩負義的孩子,字面意思即不知感激的子女。 時態 使用一般現在式,以表達一種持續的、普遍的情感。 應用句子 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it is to be betrayed by a friend. (被朋友背叛,比蛇的毒牙還要刺痛。) 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it is to discover your dog seems to prefer the neighbor’s treats over yours. (發現自己的狗似乎更喜歡鄰居的零食,而不是你的,這種感覺比毒蛇的牙還要刺痛。) 2."I am a man more sinned against than sinning." 翻譯 「我受的罪比我犯的更多。」 這句話用於表達自辯,特別是在感覺受委屈或不公平對待時。它適合嚴肅場合如職場矛盾,也可靈活用於幽默場景,增添趣味和張力,讓人印象深刻或引發共鳴。 劇中情境 李爾王被兩位大女兒折磨後逐出宮廷時,在暴風雨中向上天發出這句悲憤的自我辯解,為自己遭遇的不公與痛苦申冤。他認為自己的過錯遠不足以招致如今所承受的傷害,展現出內心的無助與對命運的不滿。表達強烈的受害者心態。 詳解句子 語法重點 比較結構 more... than... 表示「與其說……不如說……」,強調受害的程度超過犯錯的程度。 關鍵詞解釋 sinned against: 被人犯的罪,意指受到的傷害或不公待遇。 sinning: 是現在分詞,指「犯罪、作惡」。 時態 一般現在式,用於陳述對當下境遇的強烈感受。 應用句子 I’m more sinned against than sinning, yet people still point fingers at me. (我是受害多於犯錯,但人們仍然指責我。) I am a man more misunderstood than understanding. (我是一個更多被誤解而非理解的人。) 3."Nothing will come of nothing." 翻譯 「一無所獲只能導致一無所有。」或「空無一物,終將一無所成。」 這句話表達了清晰的因果邏輯,常被用來激勵、教導或提醒他人。無論是在職場激勵還是教育孩子的語境中,都能有效傳達「不付出努力便無法期待結果」的現實道理。此外,簡潔明瞭的句型結構,能夠靈活用於多種場合。 劇中情境 當李爾王要求王女科迪莉婭表達對他的愛時,科迪莉婭只回答「Nothing」,意指她不會以虛偽的言詞討好父親。李爾王因她的沉默而憤怒,便說出這句話,意在表達「如果你什麼都不說,就什麼也得不到」。這句話不僅成為父女爭執的關鍵,也預示了後續悲劇的發展。 詳解句子 語法重點 簡短的句式重複 nothing 強調空無與結果的因果關係。 關鍵詞解釋 Nothing: 什麼也沒有,空無。 will come of: 意味「從……產生/導致」,帶有結果意味。 時態 未來式,表達假設結果的可能性。 應用句子 Nothing will come of nothing if you remain silent when your voice is needed. (如果你在需要發聲的時候保持沉默,最終將一無所獲。) Great opportunities will come of consistent effort. (偉大的機會來自於持續不斷的努力。) 4."The worst is not so long as we can say, ‘This is the worst.’" 翻譯 「只要我們還能說『這是最壞的情況』,它就還不是最壞的情況。」 這句話用巧妙的條件語句告訴我們只要還能說出來就是還不是最壞的狀況,提醒人們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希望。 劇中情境 李爾王在遭遇人生最艱難的時刻時,說出了這句充滿哲理的話。這表明即使處於痛苦之中,人依然能保持反思與表達的能力,這本身也許是一種微小的希望或力量。 詳解句子 語法重點 The worst is not:使用一般現在時表達當下的狀態,說明最糟的情況尚未發生。 so long as: 條件連接詞,意為「只要」,表達條件成立的情況下,結果可能有所不同。 關鍵詞解釋 the worst: 最壞的情況。 we can say:現在式,表明條件成立時的行動能力。 時態 一般現在式,用於描述普遍的情況和哲學思考。 應用句子 The struggle is not so long as we can say, ‘This is the struggle’. (只要我們還能說「這就是掙扎」,那麼掙扎就還未結束。) The worst is not so long as the Wi-Fi is still working. (只要 Wi-Fi 還在運作,就還不是最糟的時刻。) 5."When we are born, we cry that we are come to this great stage of fools." 翻譯 「當我們出生時,我們為自己來到這個愚人舞台而哭泣。」 這句話以人生比喻為舞台,暗含「生命荒誕」的哲理,是對人類處境的深刻反思。多用於嚴肅語境,表達對生活的批判與無奈。 劇中情境 李爾王在瘋狂中感嘆人生的荒謬與人性的愚蠢。此時的他已精神錯亂,將世界比作一個充滿愚人表演的舞台,認為我們一降生就注定要經歷悲劇和痛苦。 詳解句子 語法重點 "we cry that...": 這裡 that 引導從句,說明哭泣的原因。 "great stage of fools": 隱喻世界為愚人表演的大舞台。 關鍵詞解釋 cry: 哭泣,象徵對命運的反抗與悲哀。 that we are come to:其中 "are come to" 是古英語用法,表示「到達」,現代英語中多寫為 "have come to"。 時態 一般現在式,描述人類普遍的生命狀態。 應用句子 When we are born, we cry that we are destined to seek meaning in chaos. (當我們出生時,我們為注定要在混亂中尋找意義而哭泣。) When we are born, we cry that we have come into a world full of confusion and challenges. (當我們出生時,我們為來到了這個充滿困惑和挑戰的世界而哭泣。) 三、結語:活用經典,增強語感與文化視野 透過「翻譯—劇中情境—詳解句子—應用句子」的學習方法,讀者能深入理解莎士比亞作品的哲思與語言魅力,並汲取人性的洞見與英文表達的精髓。《李爾王》中的句子雖表面簡潔,卻蘊含深刻的隱喻與豐富的情感。對於英文學習者而言,不僅能提升語言能力,更能拓展思維的深度。 同時,《李爾王》的故事值得反覆細讀與品味。透過閱讀,我們不僅能在文字中發現智慧,從情境中體會人性,還能讓語言學習更加有意義且充滿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