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學名著學英文《馬克白 Macbeth》

前言:為什麼用文學名著學英文?

學英文不只是背單字、學文法,透過文學名著,能更深入地體驗地道的英文表達,並在文字裡感受經典作品的文化和英文的演變。莎士比亞被稱為 the Bard of Avon(埃文河畔的吟遊詩人),其創作的四大悲劇與四大喜劇更是英語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今天,我們將從《馬克白 Macbeth》出發,透過「翻譯—劇中情境—詳解句子—應用句子」的方式,帶你學習經典台詞,提升英文語感!
需要注意的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使用的是 16、17 世紀的英語,與現代英文有一定差異;如 thee/you、thou/your 等古英語詞彙。透過註解或翻譯為現代英文即可掌握。

一、走進《馬克白》:了解背景與文化價值

《馬克白》是莎士比亞最短且最激烈的悲劇,劇情圍繞野心、罪惡感與命運的無情。
故事始於蘇格蘭將軍馬克白聽信女巫預言,預言他將成為國王。在妻子慫恿下,馬克白謀殺國王鄧肯,篡奪王位。此後,他陷入瘋狂的猜忌與屠殺,最終眾叛親離,被正義勢力推翻。劇中探討「野心如何腐蝕人性」,馬克白夫婦從英雄淪為惡魔的過程令人震撼。
《馬克白》被稱為「悲劇中的悲劇」,因其劇情緊湊、意象黑暗(如血、黑夜、瘋狂),甚至傳說劇名會招來厄運,演員忌諱直呼其名,改稱「The Scottish Play」。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曾分析劇中馬克白夫人的夢遊場景,認為其展現了潛意識的罪惡感。尼采則引用此劇闡述「權力意志」的雙面性。這部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馬克白式抉擇」成為文學中「道德墮落」的代名詞,其台詞更被廣泛引用於政治、哲學與心理學領域。

二、五句經典名言:翻譯 / 劇中情境 / 詳解句子

1.”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

  • 翻譯: 「美即是醜,醜即是美。」

這句話用於表達現實的顛倒與欺瞞,特別適合描述道德界線模糊的情境,如權力鬥爭、商業競爭或人際關係中的欺詐。在生活中也有許多應用場合。

劇中情境
 劇本開場三名女巫在雷雨中吟唱此句,預示全劇主題:表象與真相的顛倒。馬克白因聽信女巫的「公平預言」而犯下「醜惡罪行」,最終揭示「看似榮耀的王冠,實為詛咒之源」。
詳解句子

  • 語法重點:對仗結構(Chiasmus),以 “fair” 與 “foul” 的倒置強調矛盾。
  • 關鍵詞解釋
    • fair: 美好/正當的
    • foul: 醜惡/邪惡的
  • 時態:一般現在式,表達永恆的悖論。
    應用句子
  • In politics, 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you can never trust appearances.
    (在政治中好壞是非顛倒——你永遠不能相信表象。)
  • Social media makes us believe 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 like a modern witch’s spell.
    (社群媒體讓我們相信美即是醜,宛如現代女巫的咒語。)

2.”Out, out, brief candle!”

  • 翻譯「熄滅吧,熄滅吧,短暫的燭火!」

這句話用於表達對生命短暫、希望破滅或命運無常的感嘆,特別適合在面對失敗、失落或無力改變現實時使用。它可在嚴肅場合中強調悲劇氛圍,也能靈活應用於幽默場景,以誇張的比喻增添戲劇效果,使人共鳴或發人深省。

劇中情境
 馬克白得知妻子自殺後,在絕望中慨嘆生命的虛無。將生命比作風中殘燭,隱喻野心終究化為徒勞,呼應劇中「人生如行走的影子」的虛無主題。
詳解句子

  • 語法重點:重複 “out” 加強命令語氣,燭火(candle)象徵脆弱易逝的生命。
  • 關鍵詞解釋
    • brief: 短暫的
    • candle: 古英語劇本中中常比喻生命或靈魂
  • 時態:祈使句,表達強烈情感。
    應用句子
  • When my phone died during the final boss fight, I cried, “Out, out, brief battery!”
    (當我的手機在打最終BOSS時沒電,我大喊:「沒電吧,沒電吧,短暫的電池!」)
  • After the canceled concert: “Out, out, brief tickets! Life’s but a disappointing flowchart.”
    (音樂會取消後:「作廢吧,作廢吧,短暫的門票!人生不過是失望的流程圖。」)

3.”Is this a dagger which I see before me, the handle toward my hand?”

  • 翻譯:「我眼前看到的是一把匕首嗎?它的柄正朝我的手伸來?」

這句中的修辭疑問句不僅強化了馬克白內心的矛盾,也巧妙地將抽象的命運以具體的形象呈現。“Which I see” 採用古典關係子句的結構,營造出一種超現實與宿命感。在現代英文中,這樣的句子通常會變得更簡潔,可能會用 “that I see” 來取代 “which I see”,甚至在口語中有時候會省略關係代詞,變成 “Is this a dagger I see before me, the handle toward my hand?”

劇中情境
 馬克白在謀殺鄧肯前產生幻覺,看見懸浮的匕首引導他行凶。此句展現良心與野心的衝突,暗示「心魔驅使犯罪」的悲劇性。
詳解句子

  • 語法重點:修辭疑問句,”which I see” 為古英語關係子句結構。
  • 關鍵詞解釋
    • dagger: 匕首,謀殺的象徵
    • handle toward my hand: 暗示命運的誘導
  • 時態:現在式,營造臨場感。
    應用句子
  • Is this a pizza box which I see before me, the crust toward my mouth?
    (我眼前是一個披薩盒嗎?餅皮正朝我的嘴靠近?)
  • Is this a deadline which I see before me, the due date toward my panic?
    (我眼前是一個死線嗎?截止日正朝我的恐慌逼近?)

4.”All the perfumes of Arabia will not sweeten this little hand.”

  • 翻譯: 「阿拉伯所有的香料,也無法淨化這隻小手。」

這句話利用誇張手法,強調即使使用最極致、最珍貴的香料——象徵著最極端的淨化手段,也無法清除那隱喻中永遠存在的罪惡印記。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幽默的回覆。

劇中情境
 馬克白夫人夢遊時不斷搓洗雙手,試圖抹去想像中的血跡。此句暴露她壓抑的罪惡感,暗示「罪行無法用任何方式洗清」。
詳解句子

  • 語法重點:誇飾法,”all…will not” 強調絕對不可能。
  • 關鍵詞解釋
    • perfumes of Arabia: 阿拉伯以香料聞名,代指最極致的淨化手段
    • sweeten: 字面為「變甜」,隱喻「洗淨罪孽」
  • 時態:未來式,表絕望的預判。
    應用句子
  • All the coffee in Brazil will not wake up my Monday brain.
    (全巴西的咖啡也喚不醒我週一的大腦。)
  • All the Wi-Fi in Silicon Valley will not fix this lagging Zoom call.
    (矽谷所有的Wi-Fi也修不好這場卡頓的視訊會議。)

5.”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 翻譯: 「人生不過是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裝腔作勢的可悲演員。」

這句話通過雙重隱喻將「生命」與「戲劇」聯繫在一起,展現出莎翁對人類存在虛無主義的深刻反思。此外,使用「struts and frets」這樣的押韻字,不僅增添了語句的節奏感和諷刺意味,也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在短暫生命中焦躁、虛張聲勢的狀態。

劇中情境
 馬克白在戰敗前夕的獨白,將生命比作無意義的戲劇演出。此句凝聚莎士比亞對人類存在的虛無主義思考,亦呼應劇中「野心終成空」的核心主題。
詳解句子

  • 語法重點:雙重隱喻(shadow/player),”strut and fret” 押韻強化諷刺。
  • 關鍵詞解釋
    • walking shadow: 虛幻的存在
    • poor player: 拙劣的演員,暗指人類的盲目性
  • 時態:一般現在式,哲學性陳述。
    應用句子
  • Life’s but a scrolling feed, a poor influencer that filters and posts her hour upon Instagram.
    (人生不過是滑動的動態,一個在IG上修圖發文的可悲網紅。)
  • Office life’s but a walking spreadsheet, a poor employee that copies and pastes his hour upon the computer.
    (辦公室人生不過是行走的試算表,一個在電腦前複製貼上的可悲員工。)

三、結語:活用經典,增強語感與文化視野

透過「翻譯—劇中情境—詳解句子—應用句子」的學習方法,讀者能深入理解《馬克白》中野心與毀滅的辯證關係,並掌握莎士比亞對人性黑暗面的深刻描寫。劇中台詞如「fair is foul」已融入英文日常語彙,甚至成為心理學術語(如「馬克白效應」指罪惡感引發的潔淨衝動,其實就是強迫症)。
學習此劇時,可特別注意「血」、「黑夜」、「瘋狂」等意象的重複出現,這些不僅是語言特色,更是理解悲劇核心的鑰匙。透過經典,我們得以在語言提升中,同時完成一場對人性與命運的思辨之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